登录 注册 下载

从全球经济新格局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趋势|宏观经济

815 views

4

文/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丁孟

2024年全球经济将呈现低增长、中通胀和高美元利率等特点,进一步驱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面对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中国应立足自身,加快推动经济转型,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占比,长远而言,逐渐由商品出口转向资本输出,通过提升对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提高国民生产总值(GNP)相比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水平,增加国民对经济增长的获得感。

展望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基本格局是: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仍将保持着压力水平,政策利率将停留在较高区间,从而对其经济增长形成下行压力。而新兴市场在面临外需下降的同时,资本流出的可能性亦有上升。预计全球GDP增速将降至3%,通胀为6%,作为全球主要融资和贸易货币的美元,其政策利率将保持在4.75%~5%区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24年全球经济的预测是:全球经济增速的基准预测值将从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远低于3.8%的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随着货币政策收紧持续产生负面影响,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的2.6%放缓至2023年的1.5%和2014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和2024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小幅下降,从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7%降至2023年的6.9%和2024年的5.8%。总体来看,核心通胀预计将更具黏性,下降缓慢,大多数国家的通胀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回到目标区间。

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压力的同时,国际贸易增速不振,过去10年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速为3.16%,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23年10月发布的预测,由于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贸易持续低迷,世贸组织经济学家对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的预测下调至0.8%,不到4月预测(增长1.7%)的一半。

自2018年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全球产业链开始出现割裂和转移现象,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产业链的调整。欧美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鼓励投资重归本国和实现产业链的多元化,美国推出通胀保护法案,欧盟对于中国电动车出口施加壁垒,欧美日对于中国芯片和高端制造业获取其高端技术进行限制和审查,中国的部分外贸订单转向东盟、印度和拉美等新兴市场。2024年,全球产业链的调整诱因可能不会出现明显转变。

面对充满挑战的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环境,不能过高估计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经济需要寻求新的增长源泉,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破局。

“三驾马车”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中国经济转型已在持续推进,选取2015年至2023年三季度的季度数据分析发现,最终消费对于GDP增长的贡献从64.1%上升至94.8%,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从16.7%上升至22.3%,但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则从19.2%下降至-17.1%。

2023年以来,相比投资和净出口,消费对于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4.8%,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2.3%,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17.1%,向下拉动GDP 0.8个百分点。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贸的依赖度很高,一度被视为投资及外需驱动型经济体。从2012年至2022年的过去10年中,消费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为50.9%,投资和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分别为42.9%和6.3%。由于投资存在边际产出递减的特点,过度依赖型的高投资很难持续,外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则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及地缘政治风险均影响对中国出口需求。因此,从可持续的角度衡量,在驱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内需是最为根本的变量。2023年三季度中国在消费方面的数据让人振奋,原因正在这里。

当然,也应该看到,目前消费占GDP增速份额的提升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受益于餐饮等少数行业销售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正常水平,二是全球经济增长环境变化带来净出口与消费此消彼长。而实现投资及外需驱动向消费驱动的成功转型,需要持续发掘和扩大内需。

在中国经济增长向更多依赖消费驱动的转型方面,存在一些利好因素。一方面,随着近年增收降税等政策红利密集释放,消费提档升级的新空间在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新兴消费群体快速崛起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正处于提速阶段,也在为消费市场积蓄潜在力量。更长远来看,持续提升居民收入、培育消费能力始终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在政策方面,2023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在具体政策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几方面提出20条针对性举措,对于扩大消费稳定内需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此外,《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措施也都针对不同领域提出了促进消费增长的具体举措。随着长短期政策逐步落实,并叠加发力,将助力中国的消费增长。

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体现在经济增量及贸易存量

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主要的增长来源,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其对于全球经济的贡献也将稳步提升。

根据中国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彭博依据IMF在2023年4月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提供的数据进行了测算发现,2023年至2028年中国仍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22.6%,远高于第二名印度的12.9%和第三名美国的11.3%。在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方面,IMF预测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将稳步上升,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在2028年将从2023年的18.82%进一步上升至19.56%。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贡献了全球贸易增长的大部分,2013年至2021年间,中国累计货物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5.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5.9%,进口年均增长4.7%。在此期间,中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至2021年的13.5%。

在全球经济减速和美国、欧盟等将部分产业链转移出中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可能出现调整。一些跨国公司已在全球重新考虑供应链的投资布局,外商投资流入东南亚国家、墨西哥甚至日本。中国2023年三季度国际收支表的直接投资项下出现季度赤字。继续低端制造业,依赖于贸易进出口的对外经济增长难以持久高增长,扩宽对外投资,加大资本输出是突破变局的可能选择。

进一步提升资本输出潜力和效率

面对全球经济贸易放缓的前景,中国应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在“三驾马车”中注重内需,尤其是消费的拉动,在内外经济平衡中适时由商品出口转向资本输出,提升资本输出质量和效率,推动GDP与GNP之间趋向新的平衡。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和GNP均为衡量一国或地区总体经济和财富状况的重要指标。其中,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其核算遵循属地原则,即不管经济主体属于何种国籍,只要在本国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便均应算作本国GDP。与之相较,GNP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其核算遵循属人原则,即无论生产过程发生在本国之内还是之外,只要为本国国民所生产,均应算作本国GNP……

阅读全文

请点击

文章来源丨《清华金融评论》2023年12月刊总第121期

本文编辑丨王茅

责编丨丁开艳

校对丨兰银帆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