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央行启动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 | 丁化美:数字技术推动金融回归本源

文/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总裁、天津金融资产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丁化美
611 views

4.25.17

编者按

近日,央行在北京、江苏、浙江等14个省(区、市)组织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等开展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旨在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和惠民利企能力。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总裁、天津金融资产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丁化美在《清华金融评论》(点击订阅)2021年5月刊撰文指出,数字化影响甚至改变金融业,已经基本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受惠于数字化技术对金融升级改造的顺利进行,共生将成为交易所最理所应当的生态,金融将凭借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回归数字本源。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破解许多经济和社会老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互联网技术推动了各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数字技术推动了信用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从改变信用困境,到促进金融的数字化回归,区块链技术正逐步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图片

回归金融的数字本源

数字化影响甚至改变金融业,已经基本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云计算等技术相互融合并加速应用,正在迅速改变金融行业的底层设施。大数据风控可以在资产交易时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根据长期积累的大数据可以发现,某类底层资产、某个行业的收益权或者某个区域的不良有较大概率存在风险。AI和机器学习可以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信用评估,对于交易涉及的资产进行项目评级,提供交易参考。云计算和“多地多中心”灾备技术可以应对高频、并发的交易需求,在发生突发情况时保持多地、多中心之间的自动切换,确保交易数据安全。

图片

对于金融资产交易而言,在诸多数字化技术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区块链。区块链不能把假的变成真的,只是建立“不约而同”“异口同声”的共识机制,让真假更难篡改,从而大浪淘沙,让真正的价值得以显现。分布式记账和多中心共识机制,前所未有地创造了“以自证代替他证”的信任机制。这样的价值证明(和生产)机制,说明(和创造)链上资产的交易价值的过程,并为资产提供数字化的流转方式。

经济学上有句名言:货币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我们可以说,任何的金融工具,如货币、证券等均是罩在底层资产上的一层面纱。以证券为例,它本身就是为了让底层资产流动起来而人为创造的符号表征。股票是股东权益的证券化,债券是债权的证券化,电子黄金是黄金的证券化,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简称MBS)是银行信贷的证券化……证券的意义在于为资产创造了流动性,但有了资产数字化,传统证券的含义可能就会有新的变化。因为资产数字化后,天然就有了流动性,就无须证券这一层薄纱,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证券属性认定了,相应的监管体制也应时而新。

数百年来,金融一直是猫鼠游戏。需要由监管方颁发牌照,由监管认可的第三方提供证明,最终的合法性、正当性高度依赖于官方授予。区块链带来的资产数字化,很可能从根本上实现金融脱媒和自治。当前,基于区块链技术,资产的交易与合约的履行正在真正成为“自我运行”的数字运算。不妨大胆假设,基于区块链的资产证券化继续发展,或将甩掉证券的外壳,真正迈向资产数字化的时代,这将使得金融第一次也是历史性地回归数字本源。数字不再仅仅是度量价值的尺度,还成为价值和信用的创造工具。机构准入的牌照管理,可能将转变为用户准入的权限管理;事前的业务许可,可能被智能合约的监管所取代。因此,每个智能合约都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自金融业态,这对监管干预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常说金融机构要拥抱监管,未来监管也需要拥抱这个不可逆转的数字化时代。

回归信用的内生本源

区块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心化的信用创建方式,让我们有机会思考一个老问题:信用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来源于外生(监管授信),还是内生(交易授信)?以企业信用和银行授信为例。授信一词容易让人产生信用来自银行授予的认识。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信用其实来自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从上游买进原材料,雇用工人加工制造,再向下游销售出去,这个过程中所签署的无数合同,资金进出凭证,仓单、订单、物流凭证,员工工资、社保、公积金缴纳记录,厂房、办公室租用合同、各种税款杂费缴纳回单等,这些“生存留痕”是企业获得融资的关键因素。经历这一切积累而生的信用,即使没有银行授信,也早已内生、内嵌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基本不证自明。

实践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些数据的如实、及时、完整归集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便企业向银行报送详实的财报,银行仍需要重重尽调、三方评估,并要求提供足值抵押物才敢批贷。受时间、人力、技术等因素所限,银行对企业信用的评估也较原始和粗放。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将数字化地打通企业全生命周期,实现生产经营全程上链,经上下游(包括税务、社保、供应商、客户等)共识,从而记录、量化和证明链上企业的信用,供金融机构参考和使用。

信用的内生属性还表现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关系。信用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商业银行向企业授信,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留痕”的积累。而商业银行的贷款,实质上是企业在用信用购买货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信用,在银行能兑换到多少货币,兑换货币的价格(利息)如何,并不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决策,而是取决于企业信用数据的积累数量、保存质量和呈现形式。数字技术的充分应用,不但使得生产经营全过程上链成为可能,还使得这些积累形成的信用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兑换”成为可能。企业在生产端积累信用,将能够在银行端“消费”信用,并且归还贷款后“恢复”信用。同样是历史性的,生产与金融将第一次真正无缝链接。

企业通过区块链积累的信用,不但可以用于直接“采购”货币,还可用于集团母子公司间、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融资担保。目前,大型集团(特别是央企)的子公司融资,经常被银行要求提交母公司的担保函。供应商依托应收账款向银行贷款,或是在证券交易所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也经常需要由核心企业提供确认函。无论是担保函还是确认函,经常令融资方头疼不已。如果集团母子公司、供应链各企业和金融机构能打通“信用链+金融链”,那么在申请贷款时完全可以不再需要保函和确认函。只需要由母公司对母子关系、由核心企业对供应链关系进行确认,形成共识,母公司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就可以用于为子公司和供应商“兑换”货币,申获贷款。

在母子公司和供应链内部同样可以信用流动。在集团化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共同的信用生产方式。信用成为各家子公司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的支付方式。供应链亦是如此,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只要形成信用的方式、计量信用的尺度是一致的,那么核心企业以信用支付商品与服务,供应商再用获得的信用去银行“兑换”货币,甚至向上下游再进行采买和支付,都将不是难事。更进一步,也许企业还能向员工用信用支付工资,员工拿信用进行消费。当然,这要求商家也接受此类信用的支付。当这个范围越来越广,那些不能或不愿收信用的商家,就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不得不也接入信用链。在这个意义上,各大企业假如形成足够广的联盟,我们甚至能够期待一个回归了企业内生本源的“信用银行”。

回归交易所的共生本源

在“多中心”甚至“去中心化”的数字化时代,长期以来作为资产与资金中心的交易所应该如何应对?有人担心,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与中心化的交易所之间在“基因”上存在冲突。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交易的本质是不同价值生产方式下生产出来的产品价值的互认,交易所天然就是多种信用体系的共识、互信、计量、兑换系统,是不同信用体系之间的对话。

以证券交易所为例,某人点击认购股票,完成的是股票和现金的交换。股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基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的“工商注册+股改+中介信披+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这样一套流程。现金较为简单,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直至个人账户。因此,证券交易所完成的,是两套不同的价值生产体系之间的商品等价交换。而其背后,是股票生产过程和现金生产过程的互认。以比特币交易所为例,比特币的生产过程,是基于区块链“挖矿”形成的。比特币交易所提供的实际上就是“挖矿”和“印钞”这两种生产过程的互认和互通。

因此,区块链+资产交易所并不意味着以区块链颠覆交易所的地位。交易所的使命是运营和维护一个广泛受信的中央验证系统,它能够接入多条区块链,能够理解多种分布式记账系统,完成对多套价值生产体系的认知和评估,从而为这些彼此之间难以交流、难以互认的生产体系,提供一个交易和互换的平台。交易所的本质就是各种价值生产方式的共生和互认,是一套能够广泛对接各条链的中央账簿体系,是既集中又分散的金融服务集成系统。

互认和交易的例子不少。例如,信用链上的供应商,可以用应收账款在交易所兑换货币。商业银行也可以用不良资产(价值减损也是一种价值生产的结果)在交易所兑换债务人的股权(债转股)。当然,这样多元化的中央验证系统,需要包括加密算法和共识机制,还需要足够强大的后台系统和司法保障。实现中,很可能还会需要对每一类数字化资产形成的过程进行充分的司法确权和可信化估值,经过重重校验后才能摆上货架。应该说,这样的交易所必然是一个中心化、牌照化、多方协作、监管指导、司法保障的可信基础设施。

交易所天然是共生的,而要发展得长久,这个共生机制还需要有内在的生命力。我们期待,所有的交易参与方,不但是交易机制的消费者和买方,还将成为交易机制的建设者和供应方。从前端界面到底层逻辑,从一级发行到二级交易,在产品模块上如果能够保持适当的开源,那么交易机制及规则,本身很可能从“平台开发”到“用户定制”,再到“用户自制”。交易所将成为一个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简称PaaS)甚至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称IaaS)的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用登记存证(和司法确权)开发出各类资产;利用开源的交易设计平台,部署和运行专属于某类品种的交易程序(比如T+N、可否做市、是否允许做空);某些具备公信力的用户,甚至可以自行开设多元化的纠纷解决中心,利用电子证据区块链存证报告,组织民间自发色彩的调解、仲裁等。

我们期待,数字化技术对金融的升级改造能够一切顺利。受惠于此,共生将成为交易所最理所应当的生态,金融将凭借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回归数字本源;信用将回归生产端的本源,真正成为社会健康运行的血液。这个意义上的信用中国,也许将有更为生机勃勃的模样。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点击订阅)2021年5月刊,2021年5月5日出刊,编辑:王晔君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