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十四五”文化金融新融合 | 张健华: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文/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

20201206183107

 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将我国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在为文化产业创新提供新动能,构建数字文化经济服务方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开启,深化文化与金融合作,对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导语

近年来,虽然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整体规模增长较快,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技术红利和数字助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但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仍面临着市场和内外机制挑战。本文针对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济规模逐年上升。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整体规模增长较快,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7%,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文化需求日趋多元,文化消费持续升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文化需求呈现高端化、个性化、订制化特征。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7%。以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的文化娱乐消费占家庭消费30%左右估算,未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财富累积,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还会有较大增长空间。

文化走出去取得较好成效,软实力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逐步增强,文化自信逐步显现,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我国文化走出去成效显著。2019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114.5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出口998.9亿美元,增长7.9%;进口115.7亿美元,增长17.4%。

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内容为王,优质内容知识产权成为文化产业变现核心。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高品质文化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优质的内容成为吸引客户、价值变现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内容上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正在改变,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化内容开始涌现。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内容提供企业正在逐渐形成产业链,并形成利润收入支撑企业持续性发展。

“文化+”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文化+”融合呈现出的产业效益和溢出效应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方面,“文化+科技”等跨要素融合模式已经在产业层面得到较大的应用。例如,网络直播已经成为目前火爆的新兴产业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等跨行业融合模式,也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技术红利和数字助推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技术在深度改变着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部分产业结构。未来,第五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应用技术将会驱动文化产业出现新的增长。特别是当前政府积极推进的“新基建”,将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产业动能转换。文化企业也将通过参与“新基建”建设,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面临“危”与“机”。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较大,但也呈现出两个“两极分化”特征。一是线上、线下两极分化,传统线下消费型文化产业遭受重大冲击,而线上的数字文化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二是疫情加速了行业内企业的重新洗牌,使一些本身有问题的尾部客户加速出清,有实力的优质客户正在加大投入,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形成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在面临新冠疫情“危”的同时,也面临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面临市场挑战

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比较优势不明显。一是从文化产业整体情况看,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基础较薄弱,正处于从政策推动到市场驱动的动力转换过程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二是从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看,文化产业共9个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各个细分行业商业模式区别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三是与文化产业强国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左右,而欧洲、日本、美国这一比例在10%~30%,我国文化产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文化企业实力不强,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文化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年左右,而我国文化企业中,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占比超过80%,多数文化企业与科学管理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营呈现出一定的短期行为及高风险特征,客观上存在市场信用度和信誉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文化产业具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且盗版和侵权现象的存在使知识产权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同时,知识产权流转难、变现难,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企业收入,造成部分文化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文化产业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资源不匹配。文化产业的经营高风险性特点决定了其更青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股权投资,与商业银行提供的债权融资存在供需错位。同时,文化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无形资产,与商业银行抵质押担保偏好存在供需错位。

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面临外部机制挑战

文化企业信用体系仍须完善。文化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的特征,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防范金融风险更加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统一的数据全面、开放、透明的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和数据共享平台,商业银行需要自行通过政府部门、社会信用机构、行业组织和银行内部多渠道采集文化企业信用信息,信息成本较高,数据偏差和缺失情况较普遍,且信息整合运用存在一定困难,面临较大挑战。

文化无形资产评估流转困难。首先,文化无形资产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具有专业性、独特性特点,且种类复杂、评估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不固定、缺乏标准体系等现状造成了无形资产评估难。其次,文化无形资产流转困难。目前我国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尚有待完善,现有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分散且活跃度较低,无形资产的供需桥梁尚未建立。

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面临内部机制挑战

面临激励机制的挑战。商业银行传统激励机制以规模或利润为主要指标,较难调动银行员工服务单笔业务规模较小、个性化特点明显的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包括华夏银行在内的少数商业银行专门成立了文创金融专营机构,匹配了专项政策支持和考核倾斜,以支持文创金融的发展。但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专营机构的考核指标,如何平衡专营机构短期效益和战略发展目标,如何把握客户开发和业务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仍然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尝试和探索。

面临风控模式的挑战。一方面,从风控理念看,商业银行传统的风控理念更加重视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和抵质押等担保措施,与文化产业轻资产特点较难匹配。商业银行需要跳出原有框架,以战略性的眼光,重构适合文创金融的风控模式。另一方面,从风控能力看,商业银行主要基于长期的历史违约数据构造风控模型,但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商业银行缺少历史业务数据、风控经验和行业研判能力,在目前的经营指标压力和不良贷款考核压力下,较难对文创金融投入大量资源。

面临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的挑战。目前,银行贷款仍然为文化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而真正解决文化企业资金需求,需要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统筹综合运用。目前,一些商业银行通过在文创金融领域的长期积累,识别优质客户,并主动引入其他金融机构或社会资本合作,与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券商、租赁公司等合作共同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和可批量复制的业务模式,无法支撑专营机构的经营发展,若涉及股权融资还可能出现合规风险,急需政府部门或监管机构给予政策支持、资源支持和合规指导。

商业银行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支持文化产业疫后重振的思考

主动作为,积极落实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关注的重点,在本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较大。商业银行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担当。疫情期间,华夏银行推出“战疫十举措”,通过主动对接文化企业、开辟绿色服务通道、降低文化企业融资成本、增加灵活授信支持、加强线上金融服务、加强续贷金融服务、合理延后还款期限、推出“复工贷”“放心贷”专项产品、加强专属金融服务等措施,缓解了部分文化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文化企业共克时艰。

加强协同,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疫后恢复性增长。新冠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重新洗牌,马太效应正在显现,尾部客户自然出清,经历疫情洗礼的优质客户必然会通过并购重组来扩大竞争优势与市场份额。商业银行需要更加主动、全面地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牵头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共同开展“线上+线下”“商行+投行”“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文创金融服务,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疫后恢复性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持久的动力。

深耕挖潜,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加速。文化产业能够联通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联通线上和线下产业链,天然具有跨界融合优势。商业银行应该深入挖掘产业融合中的文化价值,并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助力“文化+”领域发展。华夏银行去年推出的“老字号行动计划”即是在“文化+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领域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

参与完善文化企业信用体系的思考

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社会资源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运用、完善。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由央行发挥其征信管理的权威优势,牵头统筹工商、税务、质检、知识产权、社保等部门,整合多渠道、多维度、多种类文化企业数据,建设全国统一的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和数据共享平台,并增加信息透明度,提供给金融机构便捷获取。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数据质量,统一数据标准,形成种类齐全、公信力强的信用体系,真正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第三方征信服务。引导社会力量给予科技支持、信用调查、信用评级、大数据信用分析等相关支持,提高信息采集、分析、运用、更新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深度挖掘信息价值,为文创金融提供更直观、更具有参考性的信息服务,真正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文化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发挥风控专长和业务优势,对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反馈;另一方面在文化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主动整合运用外部信息、公开数据和内部风控模型,提炼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差异化特点和风控关键点,在实践中总结文化企业违约规律和违约概率,逐步积累对文化企业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精准判断的经验,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企业的效率。

探索文化无形资产流转的思考

政府层面,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专业、完善的无形资产评估、流转与保护体系。一是在无形资产评估方面,韩国经验有一定借鉴意义。韩国科技信贷担保基金为知识产权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技术评估等业务,鼓励银行对其评估并颁发证书的持有人提供贷款,若出现损失,提供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二是在无形资产交易流转方面,借鉴新加坡、美国和英国等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交易许可与转让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三是在文化无形资产保护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文化资产盗版和侵权的违约成本。四是进一步加大文化无形资产风险补偿力度,给予文化企业更大的贴息、贴费支持,给予融资机构产业布局指导。

监管层面,建议对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给予政策倾斜,如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风险资产权重等政策倾斜。同时,建议适当放宽商业银行参与文化企业股权投资的业务权限,并给予合规性指导,更有效地支持文化企业发展。

商业银行层面,一是建议加强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析研判,挖掘与企业经营、利润来源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资产价值,进一步创新推出著作权、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二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流转。三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探索标准化、批量化、智能化服务文化企业价值变现的融资模式。

文创金融差异化激励机制的思考

从商业银行的实践情况看,机构专营化并保证专营机构对文创金融的“专注度”是促进文创金融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保持“专注度”需要考核激励组合拳,并实施考核差异化和人才专业化。一是在资源配置上向专营机构倾斜,匹配专项规模,给予内部利润定价优惠,避免专营机构将支持政策用于其他行业客户,提高专营机构业务拓展的积极性。二是制定适当宽松的风险容忍度和不良资产考核指标,细化文创金融特色机构和信贷人员的尽职免责要求,合理降低专营机构风险考核的顾虑。三是鼓励专营机构探索形成有效识别和支持高成长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的业务模式,给予专项奖励,提高专营机构主动发掘行业机会、进行行业前瞻研判的意愿。四是引进和培养一批既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又熟悉金融业务运行特点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专职审查审批人员,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文创金融风控模式的思考

文创金融风控模式的有效建立需要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支持。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加大文创金融业务风险补偿力度和客户覆盖面,给予文创金融参与方专项补贴,牵头组织银企对接并适当提供增信措施,促进商业银行精准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群。二是建议监管机构通过实施差异化风险拨备、不良资产考核等政策支持,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文创金融业务的风险容忍度。

商业银行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完善风控模式。一是商业银行需要逐渐探索建立适用文化企业的风控模式,将具有文化产业特色的指标,如用户活跃度、用户数量等指标,纳入衡量文化产业客户的参考指标。二是需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并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文创金融工具,嵌入文化生产、消费的应用场景,通过客户画像精准筛选优质客群,把好客户准入关。三是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动态监测、设置合理的警戒阀阈值,在风险发生前提前预警,以便及时启动资产赎回、置换、担保偿付等补救、应对措施。

文创金融综合服务的思考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依靠传统单一的信贷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文化企业的需求,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除银行信贷业务外,还会充分运用上市、并购、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文化众筹、完片保险等多种方式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发挥金融资源整合的优势,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从以融资全流程风险控制角色为主向融资+业务顾问+撮合服务角色转变,助力打通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融资藩篱,综合运用融资租赁、信托融资、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工具服务文化企业。同时,随着部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成立,也可以发挥其权益类资产配置的优势,适当支持文化产业股权融资需求,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20年10月刊,2020年10月5日出刊,本文编辑:王晔君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