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百融云创创始人张韶峰:致力打造金融科技行业的“水”龙头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北京报道

20191126100333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进入2019年,金融科技早已不是陌生词汇,行业竞争正酣。BATJ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巨头转型金融科技,银行相继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传统金融IT服务商、AI独角兽技术公司等各路玩家纷纷入场。

不过,这条赛道上,巨头并不意味着绝对优势。这一市场更多是看重服务商在垂直领域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否拥有长期业务场景实践经验?能否给出真正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产能的解决方案?这些才是服务需求者们拷问的关键所在。

成立于2014年的百融云创,是业内服务持牌金融机构最多、应用场景落地最丰富的金融科技公司之一。但与大多数金融科技不同的是,即便是在P2P大行其道的前些年,百融云创也始终坚持“只做科技、不碰金融”。2018年4月,国家主权基金中国国新领投10亿元C轮融资后,百融云创的股东包含了国家主权基金、国字头金融机构、学术与研究机构、世界顶级投资基金4类机构,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独角兽企业。

在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CEO张韶峰看来,淘金是一门好生意,卖水给淘金者也是一门好生意。做一家专注科技赋能金融,卖水给淘金者的“水”龙头企业,才是他眼中百融云创的远景。

“我们选择站在金融机构背后,服务、支持他们。”张韶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我们希望同时帮助到两端:一个是供给侧,成为驱动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引擎;一个是需求侧,帮助老百姓与小微企业更好地获得金融服务。”

百融云创的金融科技进化之路

时至今日,建立起核心金融科技能力和场景能力,将这种能力输出给金融机构,已经是金融科技公司的正确价值坐标,也是实现社会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共赢模式。但在这波金融科技浪潮来临之前,对于很多像百融云创一样的科技公司而言,各家都面对的是未知的前路。

张韶峰是科技行业的“老兵”,这位前甲骨文、IBM资深工程师长期专注于商业智能、数据挖掘以及智能解决方案。2013年,行业嗅觉敏锐的他决定进入到金融科技领域。

回忆当时,张韶峰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其实最早发生在支付领域,然后是2013年余额宝的横空出世,很快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货币基金。不少前沿的、创新能力强的银行开始担忧,互联网技术会不会改变银行业?于是一些银行主动进行了一些创新性尝试。

“2013年时,一共有3家创新能力很强的股份制银行和我们交流,他们希望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一些尝试。”张韶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最开始的业务是什么呢?许多人在网上申请信用卡或者贷款,很难识别用户的真实身份以及信用等级,于是百融就通过一些方法,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型等方式,帮助银行去评估客户资质和质量等级。

起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双方都没有对结果有很高的预期,却发现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方便了用户在网上获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提升了银行的效率,降低了线下发卡成本。

2014年,百融云创的前身百融金服成立,“一开始的业务就是帮助银行去分析线上信用卡申请者的资信程度,就是风控的一个环节。”

张韶峰回忆道,其实,之前对于部分银行而言,接受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这类算法是有困难的。“许多银行更习惯传统的逻辑回归算法,这样的算法处理的数据字段比较少,算法也更具解释性,用起来相对简单,技术理解起来很容易。一开始,他们对于机器学习模型不是很接受。”张韶峰说,于是很多时候百融在服务金融机构的时候,需要转为使用传统逻辑回归的方法去做,但实际上百融内部还是一直在坚持使用机器学习模型。

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AlphaGo成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似乎一夜之间,人们理解了人工智能。

“银行开始主动问我们是否能够提供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张韶峰直言,客户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到了2016年年底与2017年初,百融云创开始大量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帮助金融机构在信贷风控、企业征信、精准营销等多个场景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

循着金融机构的需求,百融云创的产品线不断拓展,依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底层核心技术打造智能风控系统,可提供贷前准入、贷中监控、贷后预警、收益评分、精准营销等多个场景的解决方案。

百融云创也成长为业内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最熟悉的企业之一,所服务的金融机构也逐渐由银行拓展到互联网金融公司、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信托等等,客户群、合作金融机构就越来越多,累计服务客户数几千家,日均查询次数达千万级。

百融云创天生就带着技术基因,其核心管理团队中,有5位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们清楚公司的立身之本在于科技。

张韶峰透露,从2013年开始,公司已经累计投入10多亿元进行产品研发,超过95%的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有很少一部分使用第三方产品。

2018年3月,百融云创正式成立了人工智能金融实验室,由美国圣母大学终身教授、深度学习领域专家李俊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队进行新式算法与应用研究,通过“数据+算法+场景”的叠加效应,在计算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各技术领域中深入实践。成立一年多来,该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智能外呼机器人、智能模型训练平台“计算未来AutoML”、端到端语音合成系统等相继问世。

金融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众多布局金融科技赛道的公司中,各家的姿态并不尽相同。

张韶峰坦言,业界对于金融科技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他看来,“金融科技”这个词,核心应当是科技。金融科技的业务本质,应当是技术服务,只是技术应用主要在金融领域。“有些公司,尽管可能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业务核心本质仍是金融。但百融云创始终践行以科技为核心,向金融行业输出科技能力。”他表示。

某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是百融云创早期客户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百融于2014年年底开始与其合作,那时候该公司的客群相对下沉,主要业务集中于为蓝领人群提供手机分期服务。这类客户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历史的信贷信用记录,他们就是金融机构眼中的“征信白户”,金融机构很难依靠人行征信中心的数据来对蓝领客户进行信用评估。通过长达两年的反复测试与业务验证,百融帮助该公司将授信业务流程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型。百融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整合数千乃至数万个变量,构建起了稳定可靠的风控模型,实现了自动化的信用风险识别和欺诈风险识别,有效地提升了整体风控能力,降低了坏账率。而且还帮助该公司将授信流程从几小时缩短到了10多秒,大大优化了客户体验,使得该公司可以低成本地高效开展新的消费金融业务。

“转型不仅仅是提升了审批速度,更重要的是规避了道德风险。”张韶峰直言,传统线下业务模式,业务员的风控之手,可能松一点,也可能紧一点,存在道德风险,但整个流程挪到了线上,由机器学习模型审批,从而规避了这种风险。

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贷中、贷后管理方面,百融云创也有着大量的实践。

张韶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举了为某大型国有银行服务的案例。由于受地理环境制约,传统银行为边远山区农民提供服务、发放社保卡等业务,都必须翻山越岭,走进大山深处。

“发放社保卡需要集中回访,确认是否村民本人领取社保卡,这样一个简单的服务,以前需要长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使用人工智能语音机器人代替人工,可以替代超过80%的工作量,而且客户在通话时的感知与真人几乎一样。”张韶峰介绍,有些村民口音太重,目前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可达80%,无法识别的内容会交给人工二次识别,仍然无法识别的,再派人员赶往现场,这部分的比例不到5%。如此一来,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张韶峰直言,通过先进的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技术,智能语音机器人能够准确“听懂”客户的回答,对下一步进行智能判断,并实现复杂的多轮对话。机器人能够时刻保持统一、标准、礼貌的用语,并依据严密的业务逻辑完成信息验核、还款通知、催收警告等任务,保证服务的合规性。

如今,百融云创利用智能语音机器人实现了帮助银行服务村民,帮助金融机构提醒还款,帮助保险公司查验投保人等等多种场景的解决方案

服务金融行业的供给与需求两侧 

纵观百融云创的发展历程,随着金融机构业务需求的演进,大量的技术手段正在融入到金融运营全流程之中,从最初的大数据风控逐步发展到覆盖智能风控、精准营销、客户价值管理等业务全流程。

金融科技服务的内在逻辑也随之改变,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成果、风控产品等赋能金融机构,日渐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张韶峰看来,越来越多的公司汇聚在金融科技赛道上,说明市场的深度还在不断扩大、不断成长。

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很多都是以对公业务为主,但在未来,这种局面将会改写。商业银行向零售与小微业务转型是大势所趋,这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而言无疑是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认为服务小微、三农、以及中低收入人群,将是未来10年中国金融行业的主旋律。”张韶峰分析称,这一方面源于国家顶层战略的指引,另一方面也源于银行的内生动力。

从金融供给侧来看,零售金融是当下商业银行转型的突破口。从国际经验来看,以美国为例,其银行信贷总资产中,零售业务占比约65%,对公业务占35%。而相比而言,我国的对公业务占比约为80%,零售业务占比仅为20%,其中又有约15%为住房贷款,只有约5%~8%是个人信贷。

而从需求侧来看,客户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80后、90后甚至00后逐渐成为金融消费的主力军,他们对小额高频消费和财富管理服务需求也更加旺盛。以保险行业为例,中国人均商业保险渗透率也非常低。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只有 0.6 张保单,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 5 张保单的水平。保险公司要服务好消费者,也需要利用科技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以前,服务一个大企业,即便投入几百上千人去服务,都是很赚钱的。但是如果服务大众,亿万老百姓,如果还主要依赖于人工服务,成本就太高了。” 张韶峰向记者表示,要做零售类型的业务,只要服务的是大众客户,无论是小企业还是老百姓,至少要将80%的工作量交给包括手机、电脑在内的各种“机器”以自动化的方式去完成。如今,大力发展零售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内共识。这对于技术的发展来讲,未来可以落地应用的领域有很多,有的才刚刚开始。

张韶峰表示,今后,百融云创将继续深耕金融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大AI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运用,让金融更富智慧,开创金融生活新篇章。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对话百融云创创始人、董事长、CEO张韶峰

《中国经济周刊》: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中,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均属于现阶段金融科技领域的主流和热点技术应用。在您看来,目前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张韶峰:从技术出现的顺序来看,云计算和大数据出现早一些,其次是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其实区块链很多年前一直在币圈的应用上,真正用在金融领域的时间不多。

如果从技术的成熟度来看,目前,云计算和大数据更成熟一些,其次是人工智能,再次是区块链。

为什么呢?从技术的特点来讲,云计算意味着算力的扩张。传统模式是自己购买服务器,但是云计算则是用弹性的云来做。大数据则极大地帮助金融机构提升、了解自己的业务,了解自己客户的能力。比如,客户的资质、信用、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在大数据的作用下刻画更为深刻。但是,数据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深刻地利用它、挖掘出背后的知识和联系,用传统的统计学算法就不一定能够胜任。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可以使得我们对大数据的利用更加高效。

这里,人工智能里的很多技术,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人机智能交互、自然语言识别等就迎来了很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利用数据审核、评估客户资质的时候,如果数据量比较小,比如每个用户评估的维度可能就十几个,那用传统的逻辑回归算法就可以了。但在当前这个万物互联的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替代性数据被产生出来,这些非标准化数据的维度就比较多,可能多达上万甚至数十万个,这时传统的算法效率、精度都会下降。

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分支,在审核评估用户资质、精准营销、客服等场景也有着大量的应用。

就区块链技术而言,除了在支付与货币领域的应用相对更成熟,在其他领域比如智能合约、数字票据等领域的应用刚刚才开始。原因在于,它要求不同参与机构之间达成共识、同时使用。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单一金融机构独自就可以使用。区块链就要求各个参与方、交易对手同时使用,都需要改造自己的系统,推广的初始难度就会大很多。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可以说是金融科技变革之年,互联网金融巨头纷纷转型金融科技,银行相继成立科技子公司。在成千上万家不同类型的金融主体中,百融的差异化竞争主要体现在哪里?如何在强手林立的行业里立足?

张韶峰:我们跟大部分的金融机构,包括巨头都是一种合作关系。事实上,六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还有上百家城商行,包括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的部分金融业务,也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其一,金融科技的范围很广,比如可以向金融机构输出一整套IT系统,可以细分为账务系统、信贷审批系统、决策引擎系统等,可能有些金融科技公司愿意为客户提供全套的系统,百融采取错位发展的战略,重点还是在风控、营销以及机器学习方面。

其二,从定位上看,百融作为纯粹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自己不控制银行、保险公司、券商。我们跟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很单纯,不存在竞争关系。

其三,百融的股东都是国际国内的大型知名机构,这既可以保证百融在业务投入方面的可持续性,也可以保证百融在业务经营方面的稳健与合规性。与纯粹的消费互联网不同,金融与金融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尤其应该重视的是追求活得长,而不是过分追求长得快。

其四, 更重要的是,百融从2013年至今在基础技术能力及口碑等方面的积累,以及我们基于业务实践形成的解决方案,都已经比较成熟了。金融机构也很重视口碑,选合作方不会选择合作后一年半载就“消失”的企业,还要选择积淀深、口碑好、股东背景强的企业。

编辑 | 张   伟

编审 | 郭   芳

版式 | 杨   琳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