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为金融扶贫必须找准切入点和聚焦点,且努力做到商业可持续;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也要准确把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配套跟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注重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
党的十九大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三农”发展和“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脱贫攻坚和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优势,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金融扶贫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
如何做好金融扶贫
首先,应认识到金融参与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是金融具有资源聚合效应,可为贫困地区项目建设“输血”。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项目领域存在巨额资金缺口。金融可以借助储蓄、理财、债券、基金等工具,把贫困地区小额分散资金聚合起来,并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结构设计、跨期资金互换和跨区域资金调剂等方式,为贫困地区项目建设提供大额、长期资金支持。二是金融具有资源配置效应,可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造血”。贫困地区大多具有特色农业、旅游、矿产等资源禀赋优势,但往往受资金、技术等制约,产业发展整体缓慢、层次较低、可持续性较差。通过金融的“优胜劣汰”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引导资金流入贫困地区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优质客户,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三是金融具有乘数杠杆效应,可为贫困地区撬动更多资金投入。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投入专项扶贫资金7000多亿元。通过金融参与,合作建立政府增信、风险补偿等机制,可以撬动数倍于财政投入的资金进入贫困地区。比如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与当地农业银行合作,按照财政风险补偿金1:10的比例放大,每年可撬动约5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扶贫事业。四是金融具有风险转化效应,可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护航”。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差,通过金融参与,一方面可使用保险、期货、期权等专业化金融工具,一定程度上转移和化解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贫困地区金融生态,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可引导金融资源持续流入,帮助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健康发展。
其次,金融扶贫必须找准切入点和聚焦点。贫困地区之“贫”,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薄弱、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服务不足等方面。金融扶贫工作应紧盯“贫根”,集聚重点,精准发力。一是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金融机构应整合贫困地区金融资源,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和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学校、养老设施、棚户区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重大民生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二是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大力支持水电、旅游等特色资源开发,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和环保产业,形成“支持一个产业、繁荣一片区域、富裕一方百姓”的多赢格局。三是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金融扶贫的最终目标。金融扶贫应按照“精准”要求,精准筛选扶贫对象、精准选择帮扶项目、精准设计信贷产品、精准使用扶贫资金。通过支持龙头企业辐射一批,支持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扶持一批,支持产业园区受益一批等方式,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发展普惠金融是消除贫富差距、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在贫困地区推广普惠金融更具现实意义。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基础性金融服务,通过优化网点布局、布设电子机具、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手段不断提升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便捷度。
再次,金融扶贫必须努力做到商业可持续。第一,坚持信贷运作的基本条件。金融机构要根据贫困地区产业行业特点和客户自身情况,合理确定信贷服务主体、准入标准、额度期限、还款周期和担保方式等基本条件。对扶贫龙头企业、扶贫项目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坚持信贷运作的基本要求,不盲目放松标准、降低条件,对扶贫小额贷款“户贷企用”等创新方式要坚决整改。第二,设计推广好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有利于批量化营销、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可有效破解金融扶贫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的难题。从各地实践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金融扶贫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金融机构与扶贫龙头企业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推荐、担保和资金封闭管理,批量支持上下游贫困农户。二是特色农业带动模式,金融机构针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特点设计专属金融产品,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带动扶贫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三是旅游资源带动模式,金融机构以支持贫困地区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为切入点,延伸服务景区周边“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配套产业,批量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四是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提供网络融资、线上支付、电商交易等新型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发挥政府增信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政府增信机制,探索形成了“政府增信+银政共管”的金融扶贫模式,对贫困地区引入信贷资金、加强信贷管理、防范违约风险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阶段,金融机构应继续强化与地方政府、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对接,加快推进金融扶贫与政府增信机制联动发展。
如何做好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金融服务深入实施,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治理将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卷将成现实。金融机构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既是顺应发展潮流、推动农业农村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手段,也是把握历史机遇、实现自身新时代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准确把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切实找准金融服务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围绕“产业兴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现代产业体系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区三园一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新主体新园区,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新型工业等乡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围绕“生态宜居”主线,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保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和县域城镇化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和综合化金融服务,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支持清洁能源、污染防治、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项目,积极支持县域节能环保和绿色项目发展,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围绕“生活富裕”主线,全力做好农户贷款和民生金融服务工作。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机构要把支持农民生产致富和追求美好生活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普通农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村“四权”抵押和“三变”改革提供金融支持,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就业致富。另一方面,全力助推县域医疗、教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积极拓展农民消费信贷业务和惠农保险、惠农理财、惠农基金等涉农新兴业务,不断提升农村地区民生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围绕“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主线,积极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网络、科技、人才等优势,在推动政府增信体系建设和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普及力度,在助农取款、便农缴费、代理保险、农村电商、信息服务和金融知识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
其次,配套跟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一是持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广大“三农”客户的融资支持。银行要发挥信用中介作用,通过倾斜配置信贷规模、开展债券承销和投资、运用投贷联动等方式,实现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量、客户数、覆盖面的全面提升。二是开展针对性金融服务创新。在政策创新方面要突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各类需求,创新推出一套服务乡村振兴的差异化政策制度体系。在产品和模式创新方面,要深入研究乡村振兴中各类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金融的新需求,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形成一批符合监管规定、适用性强、可复制推广的好产品、好模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混业经营和人才、管理等优势,将“融资、融智、融商、融通”的综合服务理念贯穿于“三农”金融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为客户提供“商行+投行”、“对公+零售”、“境内+海外”、“线上+线下”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切实提升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应注重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一方面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库等方式宣传推广金融产品和信用知识,强化农民的金融意识、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优化农村地区信用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助力各级政府整合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建立多种形式、覆盖面更广的政府增信体系,加大银政、银担、银保等多方合作力度,为防控“三农”业务风险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赵忠世为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总监。本文编辑/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