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殷兴山:落实金融调控各项政策 力推浙江经济转型发展

 

2017-06-08 48.36

文/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殷兴山

本文立足基层央行履职要求,呈现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与信贷政策统筹运用的浙江实践和成效,并对下阶段基层央行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助力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思考。

近年来,人民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完善金融调控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做好金融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是基层央行的根本任务。一个时期以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总行正确领导下,结合基层央行职能和浙江实际,狠抓金融调控政策落实,突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统筹运用,加大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新常态下金融调控面临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已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转型升级不断加快,创新和技术驱动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转型发展,成为当前金融调控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日益活跃,货币信用扩张机制更加复杂,金融风险隐患有所增多,这些都对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金融调控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金融体系稳健性,精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信贷政策等金融调控政策的统筹运用,有助于提高金融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落实金融调控的浙江实践与成效

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认真贯彻实施金融调控,强化政策合力,丰富政策内涵,积极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发展。近年来,以社会融资规模拉动效率测算的全省资金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升,融资结构不断优化,金融风险企稳,经济增长所需的金融环境持续向好。

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与结构调节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政策,同时在结构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基层央行而言,在总量和结构引导方面结合得更加紧密,通过发挥贴近一线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央行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寓总量调节于结构引导。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在贯彻落实货币政策时,力求达到既能调节好总量,又能引导结构优化的政策效果。比如,根据总行统一部署,对全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实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及时将政策落实到位。在定向降准中,对县域法人机构和“支农支小”力度较大的非县域法人机构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加大对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2016年,根据存款准备金政策动态考核结果相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全省有10家金融机构执行低于同类机构正常标准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有17家金融机构执行低于同类机构正常标准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力度,通过市场化方式将央行资金注入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比如,指导、督促浙江省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用好用实央行抵押补充贷款(PSL)资金,大力支持浙江省棚户区改造、水利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近两年来,省内上述三家政策性银行累计运用央行PSL资金发放棚改、水利设施项目贷款近千亿元。又如,综合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加强与信贷政策的结合,不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2016年,央行再贷款支持了浙江全省89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占全部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的半壁江山,惠及农户和小微企业6.7万余家;再贴现平均单笔金额仅80万元,其中小微企业占比接近六成,充分体现了小额、分散化特点。

运用杠杆效应撬动银行资金。建立抵押补充贷款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从贷款管理、投向、用途、利率及杠杆等多方面,对抵押补充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着重发挥央行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2016年,全省金融机构合计运用抵押补充贷款资金近500亿元,撬动棚改贷款、水利工程、农村公路、“一带一路”等领域的贷款1900多亿元,撬动杠杆约3.9倍;各相关金融机构以抵押补充贷款资金发放的各类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1%,相当于基准利率下浮6%,在带动总量增长的同时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强化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引导

不同于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管理主要为金融调控服务,通过引入宏观变量及相关参数,注重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的配合,在逆周期调节、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结合浙江实际,认真落实宏观审慎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通过引入逆周期资本缓冲等指标,引导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充分结合宏观经济状况,并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近些年来,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金融总量依然较快增长。随着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浙江省金融总量向合理化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得到提升。2016年末,全省法人金融机构广义信贷增速由上年末的35.4%降至20%;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7.1%和7.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和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浙江经济则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年GDP同比增速达7.5%,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资金投入产出的效率不断提升,2016年浙江省每1元社会融资增长拉动0.48元GDP增长,高于上年0.43元的水平,也高于同期全国0.37元的水平。

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当前,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多元化,贷款以外的资产快速增长,部分金融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链条加长,不排除一些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有脱实向虚的倾向。在此背景下,宏观审慎政策进行积极调整,从以往主要关注狭义贷款转为广义信贷,以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从浙江实践情况看,成效明显。2016年末,浙江省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同比增速从上年末的36%下降至21%,股权投资同比增速从上年末的84.4%下降至32.9%;而同期贷款同比实际增速(考虑政府债务置换和不良资产处置因素在内)则从上年末的12.6%上升至13.4%。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将资产质量、金融机构流动性和资本等指标作为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内容,并注重与宏观经济增长相结合,从更加全面和宏观的角度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2016年末,浙江省信用环境得到积极改善,不良贷款余额1777亿元,较年初下降32亿元;不良贷款率2.17%,较年初下降0.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5年来首次“双降”。与此同时,新发生信贷风险在下降,2016年新出险企业家数和涉及银行贷款同比分别减少21.7%和27.8%。今年以来,浙江省不良贷款继续保持下降态势,一季度末不良贷款率2.09%,比年初下降0.09个百分点;新出险企业数量同比下降37%。

强化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和优化作用

信贷政策在优化信贷资金投向结构、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浙江,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积极落实信贷政策,并将信贷政策导向评估结果充分运用到宏观审慎管理中,着力推动金融对接浙江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大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在用好支小支农再贷款工具的同时,联合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施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2016年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居全国第一,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42.1%,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3)。一是加强金融资源与科技资源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大力推广科技金融专营模式,积极推动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16年末,全省专利权质押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5%;二是推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发展。联合省工商局在全省开展“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2016年末,浙江省商标权质押贷款余额居全国第一。宣传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截至目前累计促成融资2512亿元,中小微企业用户占比达93.6%;三是推广各类信用贷款模式。大力推广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2016年,浙江省农信系统30万元以下小额信用贷款占全部农户小额贷款的比重达43.7%。

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方式。坚持农村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推动浙江农村金融由“普惠金融”向“致富金融”升级,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2016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接近1万亿元,两项均居全国第一。一是稳步推动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多方统筹协调、健全配套机制,指导浙江相关试点县(市)积极推进试点,成效明显。2016年末,浙江省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二是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围绕浙江“五水共治”战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污水治理。2016年末,浙江省排污权抵押贷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指导湖州市、衢州市争创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绿色金融领域先行先试;三是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支持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机构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为农村消费者、种养殖户、农村电商等提供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截至2016年末,蚂蚁金服已累计为全省420万农业主体发放网络信用贷款,平均单笔金额2.5万元。

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支农支小外,在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和金融机构连续开展以“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为主题的服务年活动,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转型升级系列政策,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加强资金保障,优化信贷结构,助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对“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特色小镇4个重点领域的贷款余额共计达2237亿元,同比增长50.4%,2016年累计向上述4个重点领域发放贷款1135亿元,其中发放“五水共治”贷款470亿元,发放“三改一拆”贷款526亿元,发放浙商回归贷款58亿元,发放特色小镇贷款81亿元。

下一步贯彻落实金融调控的几点思考

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人民银行要继续探索完善金融调控政策予以应对。同时,浙江市场化程度较高,对新情况、新问题反映的比较早,这对基层央行贯彻落实金融调控政策,既是基础、也是挑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将结合浙江实际,继续探索各项金融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保持定力,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当前的货币信贷总量已经较多,资金面总体充裕。从浙江看,目前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超过10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过8万亿元(均居全国各省市第3位),贷款/GDP比例达1.76倍。政府背景项目、上市公司、优质企业的融资较为容易。部分企业所反映的融资难现象属于结构性问题,不是总量问题,需要统筹完善配套机制予以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有承受经济转型阵痛的定力和准备。从根本上提振经济动力,需要去产能、去杠杆、清理“僵尸企业”统筹发力,待市场出清之后,投资机会和内生动力才会真正显现。比如浙江温州,问题暴露得早,出清力度较大,现在民间投资回升也比较快。从基层反映看,企业等市场主体也希望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尊重市场规律,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顺应形势,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一方面,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在引导金融资源“脱虚向实”中的积极作用。浙江省一年多来的实践效果表明,通过MPA管住广义信贷后,金融机构整体稳健性提升,回归到管理更为规范、业务链条更短的狭义信贷业务。下阶段要继续丰富和完善MPA体系,逐步引入或调整相关指标,以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规划表内外业务,把资金真正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信贷政策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精准度。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逐步形成。信贷政策需要结合新旧动能转换的不同特点和困难,及时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完善,更好地适应和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固本强基,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看,浙江信用风险形势总体趋稳,但金融风险防控压力仍在。从传统领域的风险看,不少风险还没有真实反映,部分不良贷款隐藏在关注类贷款、正常类贷款甚至已转让贷款中,加之企业逃废债现象未得到有效遏止等,传统领域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从新兴领域的风险看,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非法集资和表外业务的风险隐患在增多,同业业务、资管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等各种创新业务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更具交叉传染性和复杂性。下一步,金融机构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金融风险的防控,主动适应金融监管新要求,优化资产配置,加快业务转型。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要注重方式方法,加强监管协调、信息共享和监测评估,审慎把控监管节奏,统筹做好传统和新型风险点防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为稳定适宜的金融环境。

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5月刊,编辑:丁开艳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