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至9日,第二十届(2016年度)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与监管”。本次论坛试图以2015年中国股市危机和近30年全球几次有典型意义的金融危机(股市危机)为分析重点,以期找到不同国家金融危机(股市危机)形成的相同特点和大体一致的逻辑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架构、政策措施和规则体系的有益建议。
吴晓灵:加强规范互联网金融产品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清华金融评论》编辑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晓灵表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暴露一些问题,扰乱了金融秩序,给投资人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适应社会需求,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人权益。
互联网金融要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着重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正确引导社会对金融产品的属性认识,遵守法律红线,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的需求。首先,创新公募基金产品、满足中间层次投资者需求。其次,发展股权众筹,让一般投资人参与企业创业。最后,开放大额存款市场,给投资人一个投资高息存款的合法途径。
第三,要创新监管,克服监管当局的地盘意识,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产品法律关系和功能属性,实行功能监管。要完善中央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制。另外还要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打破刚性兑付,树立风险自担的意识。
姚余栋: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依然是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表示,中国要做金融强国,直接融资规模要超过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另一方面股票市场还要加强融资。
他认为,在这个大的格局下要发展多层资本市场,其中有一块就是优先股。“十三五”期间要着力于化解银行的风险,若要在银行体系和整个债券体系中找到这样一个化解风险的很好的工具,这就是优先股。所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依然是重中之重。
曹远征预言:未来5年贷款占社会融资比重将下降到50%以下
中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金融在未来5年里,将从间接融资走向直接融资。从目前的数值来看,全社会融资贷款的比重在持续下降。如果10年前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大概占90%以上,现在则是50%,未来5年中这个比例会下降到50%以下。
管清友:资本市场最大机遇来自流动性释放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遇来自于制度红利推动的流动性释放。
管清友认为,2016年很多改革的举措会加快,包括资本市场上一些制度上的改革。其中,注册制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注册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但注册制的方向是市场化,它需要一个更加严格、透明的体制。
管清友还认为,注册制将对市场产生冲击。注册制推出后,将会对原来存量的估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李扬: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需解决两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在下滑,但中国经济过去、现在、未来很长时间还要靠投资。下一步改革要考虑的问题,是要支持、注意发挥投资者的作用。
他认为,中国总体来说是不缺资金的,但是中国的资金使用效率比较差。大致说来中国的资金平均的长度不到3年,使用时间6年以上。这就出现一个资金的错配问题,金融就是要解决资金错配。从资产端来说,一个是解决长期资本的问题,另一个是解决股权资金的问题。
他认为,我国需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草根资本资金的来源,第二是解决地方的资金来源。同时,为了解决投资的问题,还要有长期信用机构。
吴晓求:中国出现全面金融危机概率较小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金融危机有四种形态,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流动性危机以及股市危机。目前来看,中国出现全面金融危机的概率比较小,但股市危机理论上说还没有结束。
如何化解中国股市危机,他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建议。首先,不能因为危机就停止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向不能变。其次,要规范融资渠道,形成动态的杠杆管理。第三,要建立更加市场化的交易制度。第四,要处理交易风险,不能因为保护风险而忽略重大的交易风险。最后,要增强市场监管的独立性,调整监管的重心。
(据中证报等整理 本文责编/孙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