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晓灵 本文编辑/邢缤心
吴晓灵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先进同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没有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资金配置效率不高,金融产品存款化等。这三大障碍不解决,将影响市场的稳健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出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存量规模不断增大,各类财富管理机构纷纷进场,产品不断丰富,财富管理不再是富人的游戏,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中国进入了普惠金融时代。
应该说,财富管理市场的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1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财富的积累,推动了财富管理市场的大发展。各种理财产品推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改善了金融体系的结构,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是,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总体上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先进同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没有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资金配置效率不高,金融产品存款化等。如果这三大障碍不解决,将影响市场的稳健和发展。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增进社会共识,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
财富管理需要推动资金服务实体经济
改革开放使中国老百姓的财富有了极大的积累,如何使财富保值增值,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处理好资金运作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财富保值增值的基础。
财富管理要与经济增长相结合,要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如果财富管理沦为资金的单纯运作,恐怕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因为,我们所有财富的基础来源于物质生产,所以,资金运作一定要通过金融活动来促进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发展。
而在当前,中国经济中却出现了金融热、产业冷的局面,这一点实在令人担忧。现行的财富管理机构提供的产品,大多数是围绕证券、货币、贵金属等进行虚拟经济作为投资方向。这样做的后果是,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越多,就有越多的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缺乏资金支持。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金融业赖以生存的实业基础不存在了,金融业的发展也就走到了尽头,这对中国未来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早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缩短融资链、运作链,杜绝资金空转,让财富管理市场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将社会分散资本聚集起来,服务于实体经济,将资源引导到国民经济最需要(比如小微企业)和最具竞争力的环节。
财富管理需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笔者认为,在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存在两大扭曲:
首先,是中国金融市场中一直存在的刚性兑付问题,扭曲了市场利率水平。刚性兑付表面上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实际却在无形中抬高了中国的无风险收益率,让实业获得资金的难度更大。中国近年来虽然货币超发,但是,我们也发生过2013年年中的“钱荒”,资金价格高涨,投资者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而很多企业又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
这看起来是非常矛盾的事情,但是,却可以在“刚性兑付”中找到原因。因为有了刚性兑付,使得一些领域可以高价获取资金。既然这些领域或行业可以获得这些无风险的高价资金,就使得其他难以承受高价资金的领域或行业难以获得资金的支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有一些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了房地产。
我们从国资委的网上看到2013年各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大家可以看到,工业整个的净资产利润率只有6%,而只有少数行业能够达到6%的水平。而我们很多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都达到了10%以上。在这样无风险、高收益率产品的比较之下,很难有资金愿意投向实业。因而,我认为只有让风险暴露,才能降低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才能够让资金流向我们希望流向的地方。由于社会上的这种无风险收益率的提高,甚至逼迫我们政府债券的利率,也不得不提高成本,这对于我们实体经济和政府的运作来说都不是有利的。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对1440家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2013年业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从2005/06年高于15%的峰值降至2012/13年的10%。因此在这些无风险、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的对比之下,很难有资金愿意投向实业。
所以,我认为,让理财产品的风险暴露,才能有效地降低无风险收益率水平,才能够使资金重新流向实业,这才是我们希望资金流向的地方。
其次,是过度依赖担保使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或国有企业,都或明或暗地存在着政府背书,资金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会倾向于有政府背景的融资主体。而对这种担保的依赖,使得金融机构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的分析,造成信贷的盲目扩张,一旦经济下行,企业的现金流将面临沉重打击,而金融机构的坏账率也必将加剧。现阶段,中国出现了经济下行,早些年潜伏的一些风险逐渐暴露,比如,我们看到个别地区出现的连环担保资金链的断裂等等。所以,金融机构只有摒弃这种观念,踏踏实实分析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产品市场前景、未来的现金流,才能够给那些合法守规经营的企业以融资的便利,帮助企业成长,才能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金融产品不应存款化
金融产品存款化是目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在理念上的障碍,也是中国金融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的资金管理最大缺陷是没有让投资者接受风险自担的理念。
金融有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之分。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间接金融基本上是存款的产品,而存款的本质是接受资金的人以自身信誉和自身资产对资金的本金安全负责,并自主运用这部分资金创造收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而是出现了扭曲行为。
承诺保本与极可能保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承诺保本的金融产品本质是存款。因此,对于承诺保本的金融产品,应该对承诺者提出资本要求,承诺者自身必须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而对极有可能保本的产品来说,哪怕保本的可能性达到99.9%,也有0.1%的可能性出现“黑天鹅事件”,如果出现风险,那么,风险的承担者应该是投资者。但是,金融机构在推销产品的时候,为了销售方面的便利,往往把极有可能保本的产品和存款产品混淆,比如,货币型基金或者债券型基金,保本率确实非常高,但是,仍然不能排除极端情况,出现违约的可能。所以,这些基金产品无论保本率有多高,跟存款仍然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金融机构在销售这些产品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将这些风险准确地传递给投资者,而是更倾向于模糊这些产品与存款的区别,以吸引投资者购买。
若说真正接受风险自担理念的投资人,恐怕只有在股票市场购买股票的人和购买公募基金产品的人。对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的投资者来说,却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的理念。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法律关系不清、销售过程中的误导、刚性兑付。
理财产品的本质是信托资金,但是,没有一个金融机构愿意在投资人来购买产品的时候说“这个产品是一个信托产品,你是要承担风险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没有真正到位,出了问题就要刚性兑付。投资者自担责任,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这样的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最终,在投资者眼里,理财产品往往被视作高息存款。
资金管理是直接融资,是金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但存款化的倾向只会积累金融的风险,抬高市场的利率水平。
笔者更倾向于把理财产品称作资金信托或者资金管理。理财是一种行为,市场里存在多种理财产品,而理财产品的称谓却混淆了不同的法律关系,这样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银监会对理财产品采取了分类监管和规范的方式,把理财产品划分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两种,前者要计入表内,后者则要单独核算,单独管理。这样的监管理念和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同样是理财产品,对银行来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需要银行承担风险,后者则不需要。
其实,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相当于投资基金产品,投资者已经接受了公募基金跌破净值的现实,如果也能够接受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属于投资基金产品的一种,那么,银行就不必为这些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了,这样也会使得我们的财经纪律、市场纪律更加严肃和严明,让金融产品名至实归,才能维护市场的稳健和发展。(本文根据作者在青岛金家岭财富论坛上的讲话整理)
( 阅读全文请先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