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许多行业。而P2P、众筹的出现,“余额宝”的快速发展,让不少人相信互联网将给金融行业带来革命,“互联网金融”这种新金融形态正在出现。
但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什么,会向何处去,目前仍是众说纷纭。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互联网技术极大便利了信息传播,可以让资金供需双方绕开金融中介直接接触,形成所谓去中介的金融结构。但是,金融运行的规律决定了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互联网金融不会去中介,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金融服务对象的扩展。由于互联网技术降低了成本,金融服务的客户对象可推广至数量庞大、但单体资金量有限的远尾客户。随着客户特性的变化,平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规模制胜的互联网思维将全面向金融渗透,改变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模式。
互联网金融不会去中介
传统金融市场中,资源配置主要通过银行、券商、保险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来实现。一些大的金融中介机构因而成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中心。不少人相信,这种格局会因为互联网而改变。他们认为,随着信息不对称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消减,资金供需双方会更多地直接交易,从而让金融中介不再有生存空间,让金融市场变成一张去中心化的“扁平”网络。
虽然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这种去中介的想法似乎很自然,但如果理解了金融运行的规律,就能知道这一观点并不成立。互联网金融不会革掉金融中介的命。
事实上,就算互联网技术真的可以完全克服信息传递的各种摩擦,并打破法律对隐私的保护,让所有信息都变成可为他人无成本获取的公开信息,也不会让金融中介消亡。这是因为消减信息不对称甚至连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都算不上。金融中介的真正核心功能在于“汇聚”(pooling)。这是金融机构克服资金供给和需求双方不匹配的主要方式。
金融的核心是联结资金的供需双方。这中间的障碍除了信息不对称之外,还有双方在规模、风险和期限上的不匹配。以企业向居民募集资金来进行投资项目为例。第一,单个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量会远远大于单个居民所能提供的资金量。此为规模上的不匹配。第二,投资项目难免会有失败的风险,但居民却更愿意获得稳定的回报。此为风险上的不匹配。第三,投资项目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居民则更愿意借出短期资金,以便给自己留出足够灵活性来应付可能的支出需求。此为期限不匹配。因为这些不匹配的存在,就算企业和居民之间相互知根知底,也很难直接完成融资行为。
这时,就需要金融中介的参与。金融中介可以从大量居民那里吸收资金,把小额资金汇聚成大额资金。金融中介还可以同时投资多个项目,通过汇聚投资项目来分散风险,从而给居民提供更加稳定的回报。最后,由于所有居民不会同时用钱,所以金融中介汇聚了大量居民的短期资金后,可以形成规模稳定的资金池。这个资金池可以成为投资项目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这样一来,金融中介就通过汇聚的方式,实现了资金在规模、风险和期限上的转换,克服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不匹配,让融资变成可能。这是金融中介最核心的功能。显然,这一功能并不会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引入而被削弱。
因此,从金融运行的逻辑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会去中介。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巨变。在《“互联网思维”的经济学逻辑》一文中,笔者曾将互联网思维总结为:当互联网技术将客户对象推至需求曲线的“远尾”后,针对远尾客户特性而出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平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规模制胜。而在金融所服务的居民和企业中,存在数量庞大的远尾客户尚待开发。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具有虚拟性,因此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幅降低服务成本。这两点决定了,互联网思维在金融行业中有广泛应用空间,并会带来深远影响。
这方面,“余额宝”这个出现不久的金融产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前述三点互联网思维内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其实,网上卖基金早已有之。但在过去,基金一直被看作为有钱人服务的“奢侈品”。毕竟,会到银行或券商柜台来购买基金的人都不会差钱。自然,在网上卖基金时,基金也会把这类人群作为主要销售对象。但事实上,互联网通过降低基金销售成本,已经让基金的潜在客户群体大为扩张。那些资金量很小的人,可能不会为了赚取区区几块钱的收益而专门到柜台去排队,但在网上动动手指则没什么困难。所以,那些之前被基金销售所忽略的平民,现在都变成了等待基金公司去开发的富矿。
应该说,余额宝是第一款意识到了远尾客户价值的基金产品。而为了吸引这些平民客户,它也成为了第一款遵循“客户体验至上”理念设计的基金产品。一元起存,随时存取,随时查询……这些便捷之处降低了余额宝的门槛,让大量的远尾客户第一次买了基金。这些客户单个的购买量可能很小,但其庞大基数成就了余额宝的奇迹,让发行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
余额宝的成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显然,买基金绝对不是远尾客户唯一未被满足的金融服务需求。在融资、理财、支付等多个方面,都还有开发的空间。而除了在储户端,企业端也有向远尾客户拓展的空间。目前的金融系统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还存在不少欠缺。这些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持续性和稳定性低于大中型企业。它们中的相当部分甚至缺乏完整账目。这给金融机构搜集企业信息、评估风险出了难题。因而让这些企业很难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更清楚地掌握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其作出更准确的评价,从而让给这些企业放贷成为了可能。这样一来,这些之前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企业,也变成了金融机构收入新的增长点。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之路
展望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两个非常明确的方向:中心化与远尾客户。
互联网不会去中介,反而会强化大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优势,从而让金融体系将形成更为中心化的格局。正如前文所述,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在于通过汇聚来克服资金供需双方的种种不匹配。这天然给金融服务带来了规模优势。互联网出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低成本做大,又进一步增强了规模优势。这样一来,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会越发扩大,从而让让金融体系变得更加中心化。在这样的大潮中,竞争的关键在于对中心地位的争夺。
在这种争夺中,制胜的关键有二。其一当然就是金融汇聚。那些不能从事资金池业务的机构,天生就缺乏金融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天然地被排除在了互联网金融的赢家之列。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热热闹闹的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形式如果不能向银行业务转化,就只能处于金融舞台的边缘。
不过,金融汇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像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一直就在做。而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要争夺规模上的优势,还需要借助第二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抓住远尾客户。
客观的说,传统金融在服务平民方面存在相当的不足。这有它合理的一面。根据建设银行私人财富报告,2012年占我国总户数仅0.4%的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大于6百万人民币)所持有的资产,占到了居民总资产的45%。显然,将服务聚焦于这些高净值人群,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最好的回报。但随着金融服务的提供成本因为互联网而降低,那些低净值平民事实上也成为了可被深挖的客户。类似的,之前难以享受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也可以变成金融机构的增长点。这些远尾客户虽然单个资金量有限,但数量庞大。谁能够利用互联网抓住这些金融服务的远尾客户,谁就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更快扩大规模,在争夺金融中心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从这两条来看,银行和大的互联网公司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银行的长处在于有从事包括资金池业务在内的各项金融服务的经验。但它欠缺对互联网思维的把握,以及利用互联网来争取远尾客户的意识和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正好相反,缺乏可以合法做资金池业务的银行牌照,以及对金融运行规律的理解。如果有机构能够很好的结合这两点,就很可能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赢家。这应该就是资本市场对部分银行“触网”报以热烈掌声的根本原因。
(徐高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