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避免南辕北辙的货币政策

 

近期一则市场传闻奇袭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传言称中国央行向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银行再贷款,规模或在3000亿-5000亿间。定向宽松刺激消息提振下,市场一时间兴奋不已,当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下行,人民币利率互换下行11个基点。

对此消息,笔者多有困惑。自2013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越来越多地依靠定向流动性工具,比如再贷款、创新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及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显示,自2013年1月以来,央行推出了SLO与SLF两个创新工具,二者均被赋予了重大使命。虽然上述工具原理有所不同(即SLO主要是对公开市场的补充,以7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SLF为满足期限稍长的流动性需求,以1-3月为主,以抵押方式发放),但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同之处:致力于缓解流动性危机,但又都具有定向操作的特点,具有行政色彩。

在笔者看,定向支持理应是紧急救助的体现,多发生在金融机构情况危急时刻,其有“救急不救穷”的特点,才能起到保障金融不至于出现系统性与局域性风险的作用。

反之,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如准备金)却弃之不用。这不仅会降低央行的政策透明度与威信,增加道德风险,并使得央行从“最后贷款人”迈向“第一贷款人”。更为重要的是,定向流动支持不仅带有浓烈的行政色彩,而且与市场化改革方向大相径庭,在加速利率市场化的今天,如此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有南辕北辙之嫌。

为何要尽量减少定向支持?不如以再贷款作简要分析。在笔者看来,至少以下几方面是其弊端:

第一,专项或定向流动性投放或再贷款方式并不透明,且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自从去年6月“钱荒”事件以来,加强货币政策透明度、加大央行与市场的沟通、积极引导市场预期便是决策层与市场达成的共识。而此次,央行专项贷款通过传言的方式对市场造成明显冲击,这与提高政策透明度的努力相违背。专项或定向流动性投放(或再贷款)显然缺乏透明度,增加了金融机构与央行的博弈空间,也容易导致金融机构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

第二,行政色彩浓烈,与市场化改革的初衷相违背。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大方向已定,即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改革更不例外。从实践来看,决策层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在加快,显示央行期待未来利率工具发挥更大作用。而专项或定向流动性投放(或再贷款)操作作为一种行政手段,应该逐步淡化,否则商业银行作为主体、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如何前行?

第三,不符合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责。实际上,中央银行的理论与实践均表明,再贷款是央行为维持金融稳定,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而行使的。换言之,其启用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金融风险积聚。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时,中国央行通过大量的紧急再贷款,化解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1999年农信社以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挤兑危机,中国央行也通过再贷款加大救助;当然,由于农村金融有弱势地位,支农再贷款也被多次使用。除此以外,再贷款应该更注重防范危机的作用,央行应保持“最后贷款人”职责,而绝非“第一贷款人”。

第四,政策性贷款混淆财政金融界限,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目前消息,央行对国开行的3000亿再贷款已经得到了证实,据称这部分资金将会用于棚户区改造等定向支出。虽然加大棚户区改造有利于稳增长,但以再贷款作为资金来源有待商榷。实际上,这部分资金应由财政当局出资,或国开行直接发债获得。央行直接涉入政策性金融领域,代行财政职责,有混淆财政金融界限之嫌。

那么,不妨进一步探讨,为何央行会放置常规工具而多依靠创新工具?央行给出的解释是仿效国际经验,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的相机运用。在笔者看来,或有两个层次意思需要明确。

首先,就国际经验而言,笔者认为不仅要学习,更要分析其使用的背景和条件。从美国经验来看,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利率水平甚至降至0-0.25%区间。即便如此,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意愿仍旧大幅下滑,可以说,创新型工具是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用的。

其次,再谈对银行流动性危机的理解。所谓“救急不救穷”,央行享有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责,应对流动性危机理应出手相助,但更需要考虑的是,为何流动性危机如此高发,且具有季节性因素?如果不从根本原因着手,所采用的手段是恐怕只是“治标”无法“治本”。

在笔者看来,上述二个问题都可以在当前较高的准备金率及过严的金融监管(特别是75%的存贷比)上找到答案。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与危机中的美国所不同的是,传统货币政策并非失效,流动性紧张也源于资金供给端的束缚。中国准备金率高达20%,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且其利率较低,相当于对银行机构征收了接近GDP2%的税收。此外,考虑到75%的严格存贷比限制、5%的营业税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可以看到,当前中国银行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已面临困境。

从这一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在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之时,央行应该以公开透明的货币政策工具作为优选,而慎用不透明、选择性的工具。短期来看,应对资金压力与长端利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建议尽早全面降准与放松过严的存贷比考核。特别是降准可以相当程度上消除资金供给制约,缓解价格工具失效的矛盾,促进货币政策工具转向发挥价格型工具的作用,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 沈建光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