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银行中小企业部分析师 薛洪言
本文编辑/张英凯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示范效应和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大大降低了传统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门槛,实体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已愈来愈近。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传统优质核心客户正连同其生态链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一起,进行着一场互联网+和金融+转型,银行业的根基真正被动摇了。
2008年12月,马云曾在一次论坛中提到:“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我坚信这一点”。当时,银行业风头正劲,淘宝等电商平台正忙于颠覆线下渠道,并未介入金融业务,也看不到介入金融业务的契机和入口,马云的话,恐怕没几家银行放在心上。不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尤其随着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介入和成功示范,金融业务门槛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伴随着互联网+转型而介入金融业务,银行陷入实体经济金融+转型的汪洋大海中。慢慢地,银行业会发现,互联网金融对其影响并非简单的银行业务互联网化这么简单,随着实体经济金融化,银行的核心业务根基正被逐步蚕食,银行业也许很快会发现,行业的冬天到来的远比想象中要快得多。
互联网金融蚕食银行业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星星之火,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探索
参考借鉴互联网借贷公司在英美的成功运营,2007年,以拍拍贷为代表的国内首批P2P公司成立,从事网络小贷业务。当时,国内主要银行刚刚完成改制上市,在利差保护和实体经济旺盛的信贷融资需求下,银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2007-2011年,16家上市银行贷款年均增速为20.71%,净利润年均增速为27.25%。这个时期,银行放贷积极性高涨,是社会融资的主体。银行信贷的最大优势是低融资成本,在银行放贷积极性高涨时期,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是缺乏竞争力的,尤其是P2P等互联网借贷平台,风控能力差,借款成本高,主要服务于不被银行认可的边缘性客户,发展空间有限。这一时期,P2P等互联网融资模式并未引起大众和资本的兴趣,P2P投资和借贷都属于相当小众的行为,对社会融资体系基本没有影响。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2012年,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指标均迎来拐点,16家上市银行当年贷款增速同比持平,利润增速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银行不良率也开始触底回升。银行业开启了结构调整进程:一方面,大力压缩房地产、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信贷;另一方面,对于不良高发的贸易类行业、中小微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也出现下降,联保互保等小微业务创新模式式微。
得不到银行支持的行业不得不寻求其他融资渠道支持,并接受更高的融资成本,一方面催生了民间借贷和信托融资的繁荣,同时,也为专注于小微企业和个人业务的P2P企业提供广阔空间,这段时间内,国内P2P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P2P行业进入发展黄金阶段。
阶段二:示范效应,互联网巨头的介入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以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的推出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并对传统银行体系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和冲击。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之所以能够取得快速成功,除了支付宝的庞大用户规模外,主要受益于余额宝的高利率,而余额宝的高利率,则受益于2013年6月份的“钱荒”风波。
2013年6月份钱荒事件之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重视不足,普遍存在着将短期资金用于中长期用途以获取更高利差的现象,对于短期的资金支出需求,则通过银行间市场拆借来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错配。在2013年6月的关键时点,市场在经历了外汇占款增速下降、季末现金需求增加、银行表外理财业务整顿等各种情况的冲击后,流动性需求大增,银行业一如既往地在等待央行注水救急。而央行一反常态选择了观望和等待,迅速引致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快速飙升,“钱荒”事件爆发。之后一直到14年春节,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在季末和年末特殊时点尤其明显。得益于货币市场高利率,余额宝推出后的半年内,收益率基本在5.5%以上,且具有活期存款的性质,受到市场热烈追捧,规模快速发展,截止2014年6月末的短短一年内就达到5742亿元。
余额宝的成功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身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迫于竞争压力,传统银行业也开始推出各自的宝宝类理财产品与之竞争。
在互联网理财市场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信贷市场也有了突破性进展。一方面是P2P的投资方式逐步得到普通投资者的认可,成交量逐步上升,新的P2P平台也不断创立,行业龙头企业陆续获得风险资本投资,在风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上大大提升。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末,P2P平台数为880家,贷款余额308.71亿元,截止2015年6月末,分别增长至2028家和2087.26亿元。另一方面则是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或O2O场景中对物流、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的把控,顺势推出各类小额借款产品,如针对平台商户的小额贷款产品,针对消费者购物场景的小额借款产品,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在初步的金融业务实践基础上,近年来,上述平台类企业纷纷设立小贷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并申请设立征信公司、民营银行等,进行金融集团化发展。以京东为例,京东金融业务除了涉足传统的存、贷、汇之外,还延伸至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财富管理、支付、保险等领域,并以此构成了目前京东金融业务的6大板块。
互联网巨头对于金融业务创新具有鲜明的逻辑,其模式特点是“羊毛出在猪身上”,不从用户身上牟利,重用户规模和市场份额,追求自建生态和平台化运营。依据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多元化数据积累,创新风险控制技术,为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出提供可能。互联网巨头这种以存量用户为基础对金融业务的切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阶段三:燎原之势,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龙头企业的介入
在BAT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国内传统产业纷纷触网,参照BAT的运营模式,深挖自身运营过程中积累的用户和商户大数据,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平台内容,推出与O2O场景紧密结合的金融服务产品,切入金融业务,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开展金融+转型,从方方面侵蚀着传统银行的用户基础和业务模式。至此,早期互联网金融的星星之火已渐成燎原之势。
从传统企业对金融业务的介入程度看,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集团财务公司,主要面向集团内部成员单位。集团企业成立财务公司,在成员单位间办理存、贷、汇业务,并可从事同业拆借、发债、有价证券投资等业务,意在降低集团整体资金成本、提高内部资金使用效率。截止2014年末,我国共有财务公司196家,资产总额3万亿元。
第二个层次是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O2O场景中对物流、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的把控,顺势推出互联网理财和借贷业务,主要面向企业生态链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以房地产中介链家为例,基于对购房环节的把控和庞大的用户基础,链家推出了基于购房场景的短期借款产品链家还贷易和抵房贷,同时,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推出理财产品链家看家宝,金融业务已经初具特色。再比如物业公司彩生活集团,通过旗下社区服务APP“彩之云”为业主提供物业服务、商品服务、虚拟服务、智能管家、连锁经营等业务,并基于这些业务生成的消费大数据,推出针对业主的工薪贷、业主贷和生意贷等金融服务产品。
第三个层次是成立金融集团,全面介入金融业务。以苏宁为例,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O2O生活场景,先后介入互联网理财、消费贷款、小额贷款、金融支付等金融业务,投资江苏银行,并先后设立苏宁小贷公司和苏宁消费金融公司。2015年1月,苏宁金融集团成立,加快了金融集团化发展的步伐。近期,商业地产巨头万达集团也高调介入金融业,拟于下半年完成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并购,组建金融集团,并利用其掌握的商家现金流数据和旗下快钱公司大数据,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6月22日,银监会《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了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态度,据称当前已有50多家民营企业提出设立民营银行的意向,积极性可见一斑。
环伺者众,银行业要准备过冬
互联网金融走的是普惠金融的路线,与传统银行业偏向于大中型企业和优质个人客户(以房贷、车贷客户为主)的定位存在明显区别,对银行业的影响更多是理念上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示范效应和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大大降低了传统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门槛,实体经济金融化的时代已愈来愈近。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传统优质核心客户正连同其生态链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一起,进行着一场互联网+和金融+转型,银行业的根基真正被动摇了。
在内忧外患下,近年来商业银行普遍立足自身优势,加快转型发展。但整体而言,商业银行的种种转型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更多地只是一种探索和尝试,银行的管理架构、业务结构和运作模式、经营效率并无根本性改变。面对实体经济“金融+”转型的大趋势,银行业也许很快会发现,行业的冬天到来的远比想象中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