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处长胡婕 本文编辑/张英凯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目的是维护市场的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本文探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于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2013年前两季度,中国银行业平均净利差较2012年下降17个基点,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已开始显现,未来仍将持续。
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必要性
自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至今已经历了17年。渐进式的改革特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开始着手解决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从而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
2013年9月24日,我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10月25日,贷款基准利率集中报价与发布机制正式运行。作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机制目前由9家报价行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贷款基础利率并对外公布。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按年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监督评估,以促进提升贷款基础利率的基准性和公信力。
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建立此机制的意义何在?概括而言,在政府对利率定价管制退出之后、市场机制完全起作用之前,需要有一种机制来填补这个真空,在一段时期内对无序和过度的价格竞争进行抑制,并使之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限度内,从而确保整个银行体系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其一,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在存贷利率完全放开的初期,以压低贷款价格、提高存款价格为手段的非理性无序竞争或将出现。在此阶段,如果存在一个定价自律机制,就有利于商业银行将逐笔的风险定价结果总结提炼成贷款定价基准。贷款基准利率一方面丰富了我国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健全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行业约束的力量,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维护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其二,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买方市场”下,我国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许多大客户、优质客户和收益敏感型客户很可能会对主办行提出下调贷款利率的要求,从而导致贷款市场价格的降低。这种情况与存款增长乏力的情况相叠加,银行利差收窄趋势将不可避免。2013年前两季度,中国银行业平均净利差较2012年下降17个基点,利率市场化进程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已开始显现,未来仍将持续。随着贷款利率的逐步走低和存款成本的攀升,银行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下降将不可避免,可能导致银行利润增长水平的总体走低。在此背景下,同业定价协调机制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过渡期,使其加快业务转型步伐,降低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从而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在存款保险制度、基准利率体系和传导机制等利率市场化配套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更需定价自律机制。尽管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但改革仍缺少两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基准利率体系的完善。一方面,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仍未建立,而对比同样在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印度,其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于1962年,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20年,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风险防控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仍是我国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我国重点培育的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还是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所发挥的作用依然较为有限。SHIBOR在金融市场产品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商业银行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仍待强化。在以上配套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定价自律机制来实现平稳过渡。
其四,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程度不高,在与国际银行竞争中尚不具备优势,需要时间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未来一段时期,许多国际金融机构都将市场拓展重点放在了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市场,谋划加大竞争力度。与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盈利能力仍然不强。为更好地迎接来自国际同业的挑战,有必要通过定价自律机制,为国内商业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增强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经营水平以及培育国际竞争力赢得时间。
此外,建立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自由利率国家的普遍经验。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已经实现利率市场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看,尽管其金融市场高度自由、基准利率体系健全、市场化程度很高,但也不乏显性或隐性的同业定价协调机制值得借鉴。美国的最优贷款利率起源于1933年大萧条时期,当时美国银行业资金相对充裕,但缺少信誉良好的贷款对象。为防止恶性竞争,《华尔街日报》倡导推动形成统一的贷款最低利率,主要用于信誉良好的商业、农业浮动利率贷款。目前,《华尔街日报》仍定期公布最优贷款利率,该利率是根据美国资产总额排名前30位的商业银行报出的最优贷款利率而形成的,若有75%的银行改变这一利率,那么《华尔街日报》也会相应更改。历史数据表明,多年来WSJ最优贷款利率始终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同步自发性联动,基本上等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加300个基点。可见,WSJ最优贷款利率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共同确定的一个非强制的市场底线,在美国银行业市场上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是同业定价协调的重要方式。日本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后,货币管理当局对于面向公众的存贷款利率仍施加一定的限制。如存款利率决定中,3年期小额货币市场存单利率的确定是以长期国债利率为基准,其余以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中国香港银行同业间不存在显性的利率协调机制,存贷款利率均由各行自主决定。但从长期利率协调的历史看,汇丰、渣打和中银香港作为三家发钞行起到了定价中枢和市场风向标的作用,其他银行的定价一般都参照这三家发钞行的标准进行微调,保持了整个银行体系利率水平的平稳。
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注意处理好五个问题
考虑到如存款保险制度等前提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仍需采取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策略。
一是稳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尤要慎重。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更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关键、风险最大的一个环节。2003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尚未完全到位,尤其是存款保险制度仍未建立。由于国内银行业对存款的依赖性依然较强,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的同业竞争中,残酷的优胜劣汰可能导致少数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在此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储户利益,是必要的制度安排。因此,要谨慎对待存款利率浮动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充分考虑配套条件的成熟度以及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给予商业银行必要的缓冲时间来调整经营结构、提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新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二是进一步放宽综合经营政策限制,为商业银行转型创造制度供给。综合化经营和金融创新对于提升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压力的能力至关重要。以德国为例,该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短期和中长期都较为成功,关键就在于比较成熟的综合化经营增强了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议监管部门在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加大鼓励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政策力度,为银行业顺利转型提供必要的制度供给。同时,建议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产品创新自主权,并允许适度的创新试错,使商业银行有机会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弥补利润缺口。
三是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在价格体系中,很多价格相互关联。如果这一体系中有些价格是由政府管制的,有些是市场化的,企业就难以真正进行自主定价。同样,商业银行要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不仅需要进行存贷款定价,还要考虑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定价,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少中间业务收费还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倘若利率名义上市场化了,而中间业务定价却不放开,则会出现新的价格扭曲。因此,在放开利率管制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的自主权,逐步实现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
四是预防民间借贷市场混乱影响银行正常定价。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发展迅猛,但由于监管、立法等方面的缺失,民间借贷频繁出现企业倒闭、老板跑路、借贷资金价格高居不下等诸多问题,对金融稳定与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特别是在市场资金紧张时,民间借贷市场容易发生哄抬价格的现象。监管部门应制订充分的预案,以免利率市场化后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的价格混乱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的利率定价和整个金融市场的经营秩序。
五是不断充实、完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目前,自律机制尚处于刚刚建立阶段,同业协调的内容与规则需要不断充实完善,才能确保机制的有效运行。下一步可考虑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把贷款基础利率报价的事情做好,提高报价行的报价质量,增强此报价在银行机构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二是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尝试把人民币小额存款利率包括进来,报价是各家银行针对一般小额存款的利率上限。小额的界限暂可设为600万元以下,因为中国银监会2011年明确私人银行门槛是600万元金融资产。三是逐步把部分业务量庞大、涉及广大客户和公众利益的业务品种价格也纳入自律机制。如果各行对这些业务品种实行的费率不一,容易引起无序竞争和公众质疑。四是对于破坏行业自律机制的恶性竞争行为,需要进一步明确惩罚机制。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对于商业银行自身而言,最主要的任务是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经营转型力度。转型是国内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的主要策略。在资产结构方面,商业银行既要扩大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比重,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保持贷款收益率稳定;更要继续增加非信贷资产占比,改善整体资产结构,通过资产多元化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在负债结构方面,应加快替代型负债产品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夯实客户基础,以客户资产管理类业务增长促进多元资产结构的形成。在收入结构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手续费及佣金、保险等非息收入的比重,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以平稳度过利差收窄可能出现的盈利下滑期。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快完善利率管理体系,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为用好浮动定价权限、提高差异化服务水平,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贷款利率放开后的市场形势变化,做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和外部利率定价标准的调整,构建更有弹性的利率管理体系,实行针对优质客户、重点产品的差别定价方式,增强定价管理的市场适应性。另一方面,为应对利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应合理确定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建立利率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模型,及时通过改变资产负债结构或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调整利率风险缺口,降低利率波动对利息收入的不利影响。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进一步改进资产负债管理,强化市场跟踪分析,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