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正在进入一种新的状态,人们称为新常态。作为新常态的标志现象,中国经济的速度、引擎、出口、资本、劳动、结构、城市化、城乡差别等八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日益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我国经济GDP的增速多年平均近10%。自本世纪以来则从2007年14.16%的最高速,逐步降低到2010年的10.4%,2014年则再降至7.4%。这是我国后发优势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潜力深度挖掘的结果。
二、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出口/投资拉动,逐步转向投资/消费双推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依次经过了出口导向拉动和投资增长拉动型的快速增长后,从2011年开始最终消费的增长率开始大于资本形成的增长率,消费支出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
三、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高端化,但出口增速将持续减缓
加入WTO使我国参与全球市场,分享国际分工的红利,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在出口产品构成中最初占主体初级产品的比例已经逐步下降至不足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相应提高,其中一般加工品比例持续降低,而新技术产品比例逐步上升,文化产品出口也有一定比例提升。而出口地区仍以发达国家为主。
四、对外投资开始超过引进外资,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净出口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长期推行“引进来”的政策,成功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本发展我国经济。我国是长期的资本净进口国。直到本世纪前后我国从商品输出扩大到资本输出,近十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指数增长。
目前结合一路一带战略、丝路基金、亚投行的设立和运作,我国需要主动把握机遇,推进新一轮开放,推动国际分工向高端迈进,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输出、产能输出相结合,争取全球配制资源的更大空间。因此可以说,对外开放依然是中国经济前行的支撑点之一,只不过要从过去的“引进来”,转为现在的“走出去”。
五、劳动供求状况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劳动过剩正在转变为供不应求
我国长期呈现为一个劳动力绝对剩余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发挥剩余劳动优势和“人口红利”是我国近三十多年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但是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短缺、招工难和用工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外企“出逃”,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必须及时将经济增长动力从传统劳动消耗型转向人力资本提高型,依靠技术进步,加快创新驱动,以替代和弥补劳动力缺口。
六、三产增加值逐步超过二产,产业结构高级化进入新阶段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普遍规律指明,随着以人均收入标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将相应发生变化,二产和三产将依次加速并持续先后上升为主体。
我国的产业结构显现了同样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初期,一产增加值增长很快,但工业化的加速使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产并很快成为国民经济主体;同时三产比重如影随形逐步上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三产上升的速度就快于工业并成为主体。
七、我国城市化人口比例超过50%,进一步的城市化速度将减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城市长期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八十年代初的20%按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在2011年超过50%,即城市居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14年达到54.77%。
我国的产业结构显现了同样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初期,一产增加值增长很快,但工业化的加速使工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产并很快成为国民经济主体;同时三产比重如影随形逐步上升。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三产上升的速度就快于工业并成为主体。
七、我国城市化人口比例超过50%,进一步的城市化速度将减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城市长期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八十年代初的20%按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在2011年超过50%,即城市居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14年达到54.77%。
来源:世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