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载

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前景乐观

2179 views

文/《清华金融评论》新媒体专栏作家 薛洪言

本文编辑/张英凯

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不缺乏市场需求,转型过程虽也历经坎坷,但总体顺利推进。因此,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容易得多。

4月24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出席一个论坛时表示,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尽管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已经相当充分且已有老生常谈之嫌,但财政部长的身份还是成功让这个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议论。

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附近的中等收入水平时,原有经济增长驱动方式已经不适于迈入高收入国家的内在需要,之前快速发展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导致经济增速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6年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的复兴——经济增长的思考》,其例证普遍认为是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拉美国家和90年代后的东南亚部分国家,这些国家均已先后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一直未能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等收入陷阱产生原因

“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在于一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发展机制,与实现起飞的机制有着根本区别。即,一个国家可以遵循最初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机制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但却难以再依靠这套战略和机制继续从中等收入跨向高收入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普遍采用出口导向型模式,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并逐渐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带动GDP快速增长;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更多地则依赖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不过,经济起飞阶段的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应几乎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会对技术升级和创新带来很大的困难,最终升级不成功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不断恶化的收入分配机制易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机理在于,分配不均的国民收入结构无法对国内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提供足够的内需支撑。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偏好更注重品牌,倾向于消费国外高档进口产品,低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偏好仍集中于低端产品,中等收入群体的缺失导致国内中高产品处于消费空挡,致使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缺乏内在动力,最终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上述机理对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都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国而言却并不适用,中国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有13亿人口。一般认为,若国家处于低收入阶段,巨量的人口会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而当收入水平整体进入中等阶段时,巨量的人口则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优势。即使贫富差距较为严重,但巨大的人口基数仍然保证了相当数量的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从而可以为国内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提供支撑。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过去数十年,中国庞大的基建需求造就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强大,其中高铁技术尤为突出;世界前十大互联网企业中,中国独占四席,原因无他,中国有6.3亿网民,占全世界网民总数五分之一,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和模式创新活跃度极高,很多层面已经超越美国,也是得益于庞大的用户群;在日常消费品种,中国品牌也逐渐占领国内市场并赢得世界认可,国产手机的逆袭就是典型的案例。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容易得多

得益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不缺乏市场需求,转型过程虽也历经坎坷,但总体顺利推进。因此,相比其他国家,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容易得多。

当然,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扩大化等会加大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难度,但归根结底,中国的经济增长驱动力已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创新和技术密集型,劳动红利的渐失对经济增长不再发挥决定性作用,受益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中国政府持续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对创新的激励,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多面开花并已初见成效,因此,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是没有必要悲观的。(本文作者为中国银行中小企业部分析师。)

分享到:0
^
激活兑换码
关闭
请输入您的兑换码:
姓名:
单位:
职位:
邮箱:
手机号:
地址:
验证码:
激活
提示:
1、您的订阅周期将从兑换码被激活的当日开始计算。
2、同时激活多个兑换码,订阅期限会自动向后叠加。
3、如果您不想立即使用兑换码,可以在稍后任意时间激活,订阅码可赠予他人,但只能激活一次。
4、兑换码激活后,所绑定的授权用户仅限一人使用,不可多人分享账号。若发现违规使用,官方将做销号处理。